天天百科

食在大宋 中国古代面食的巅峰(宋朝的饮食文化)

2023-07-0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637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的王朝,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帝王、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追求积极、自由的生活,注重之中的享受,这造就了两宋在物质生活上的辉煌。与此相适应,宋代有着颇为发达的饮食业。宋代有谚曰“巧媳妇做不得没面”,其意等同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面食已成为当时的重要主食。两宋三百年,在面食的制作上,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可谓是面食的极致时代。

肥美经久话胡饼

饼、饵,指不同的食物,但常被联系在一起并称,如刘熙《释名》云:“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可见饼乃是面制成的食物。汉代时,人们就开始使用石磨制作各种细粉,出现了各种丰富的面食,有了专门的卖饼商贩。刘邦当了皇帝后,请父亲到关中居住,结果老父住不习惯,遂迁丰、沛地方上的屠户、沽酒、卖饼商人,另立新丰县。县成之后,刘邦之父一时竟不能辨认何处是故乡。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胡饼,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其上撒有胡麻,外形呈圆形。关于胡饼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胡饼是中国自生;另一种说法认为,胡饼乃是从胡人中传来。因为汉灵帝喜欢胡人事务,吃穿住行,一切均加以模仿,京师皆效法之,一起吃胡饼。

二是胡饼的大小并不固定,可以极大,也可以很小。南北朝《十六国春秋》中记载一事,僧人让用面粉制作大胡饼,“形径一丈”。饼制好后,僧坐在上,先食正西,次食正北,又次食正南,所余者卷而吞之,吃完即走,一语不发。

三是胡饼烧烤而成,耐久存。唐代鉴真出海前往日本,就以胡饼作为干粮。明代徐霞客旅行时,常携带胡饼充饥,旅途中,时常“出胡饼啖之”。《徐霞客游记》中载,在云南旅行时的一个中秋夜,徐霞客先从顺宁买胡饼一枚,预备赏月时食用,不想月为云掩,于是怀饼而卧。

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多有用炉烤制胡饼的描述。如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任氏传》载,长安升门里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方张灯炽炉。”唐人吃胡饼,通常在其中夹以肉食。豪门饮食,以羊肉一斤,铺垫在巨大的胡饼上,在夹层中放入椒、豆豉之类,再将饼放入炉中烘烤,待肉半熟即可食用,称为“古楼子”。

《虬髯客传》中李靖与红拂夜奔太原,住灵石旅店时,邂逅虬髯客。虬髯客道:“饥甚。”李靖到街市上买了胡饼,“客抽匕首,切肉共食”。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出逃,到了咸阳望贤宫时,官员们早就跑地没影了。宦官四处征召官吏民众,却找不到,到了中午,唐玄宗粒米未进,饥肠辘辘。杨国忠脑子快,跑到街市找了一家店,买胡饼献上。之后有民众送来粗糙的饭食,吃惯了美味的皇孙们,“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唐玄宗见了,忍不住掩面而泣。

王安石任宰相时,媳妇娘家萧家的儿子来京师拜谒,王安石便约他一起吃饭。萧子心想,宰相请客,必然隆重,盛装出席。到了吃饭地方,一直等到中午,也没看到饭菜上来,又不敢走,继续苦熬。良久之后,王安石才出现,坐定后,桌上不见果蔬,斟过几次酒后,即上胡饼二枚,猪肉几块,随即上饭,下饭菜不过菜羹而已。萧子过惯了奢华生活,看了这些食物,没法下筷,就将胡饼中间有馅儿的部分,掐出来吃了少许,留其四边。王安石将剩下的胡饼取了吃掉,萧子惭愧而退。

不过南方普遍食用胡饼,还有个时间段。到了南宋,随着宋室南渡,北方的饮食开始全面影响南方,各种面食也纷纷南下。陆游记录,集英殿设宴款待金国使者,其中有白肉胡饼、膸饼、白胡饼之类。白胡饼,大概是纯面制成的无油胡饼或胡饼。南宋时的《都城纪胜》中记录了临安的社会百态,其中也有面食在临安的风行。“其余店铺夜市不可细数,如猪胰胡饼,自中兴以来只东京脏三家一分,每夜在太平坊巷口,近来又或有效之者”。到了明代,胡饼的外延被放宽,凡用炉烘烤而成的,均称胡饼。

“太学馒头”饱诸儒

蒸饼,汉代即已有之,但因尚未掌握面粉的发酵技术,那时的面,乃是死面。面粉的发酵技术,要到南北朝才出现。《南齐书》载,西晋永平九年,规定太庙祭祠用“面起饼”。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解释,“面起饼”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发酵技术大大提升了蒸饼的口感。

在中国古代,蒸饼其实类似于今日实心无馅儿的馒头,而馒头,则类似今日有馅儿的包子。关于馒头,最早的记录见于西晋。《晋书》中记录,开国元勋何曾生性豪奢,帷帐车服,穷极绮丽。何曾的厨师精于烹调,其滋味尤胜过帝王家的饮食。皇帝每次请吃饭,何曾嫌弃宫中食物难吃,皇帝无奈,就让他取用自家烹调的食物。在家吃馒头时,“蒸上不拆作十字不食”,馒头不裂成十字形即不吃。此时的馒头,乃是发酵过的,上笼蒸后,会裂出十字纹。每日虽在饮食上耗费万钱,何曾却哀叹“无下箸处”。何曾在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王朝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虽然奢华骄纵,却被司马炎所宠幸。

在宋代,馒头乃太学儒生们日常饮食的标配,而馒头的质量则直接引起了皇帝的关注。宋初,太学不过是国子监下属三馆之一。到了宋仁宗庆历四年时,太学独立出来,成为官学的主体。宋神宗一度锐意进取,推行改革,在太学中发起了“兴学运动”。在太学中,重视教师的挑选与管理,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科目加以增撤,编订经学教材,将太学生根据成绩定为不同等级等。

太学进行改革后,宋神宗唯恐太学伙食菲薄,不能养士。一日下旨,取太学生所吃的食物进上,以判断伙食情况。当日恰好吃馒头,神宗吃了馒头后,道:“朕以此养士,可无愧矣。”之后,“太学馒头”名满天下,成了宋代士人的一种精神象征。士人得之,往往带回去馈送亲友,以沐“圣恩”。

的伙食费由官方补贴,最初是每月三百文。宋神宗元丰三年时,曾有增加,至宋徽宗崇宁三年时,内舍生增加到一千三百文,外舍生增加到一千二百四十文。至南宋,尽管都城已在离汴梁千里远的临安,但太学馒头的名气依然很大。岳珂在宫廷宴会中吃了太学馒头,忍不住提笔写了首专门赞颂太学馒头的七言诗,其最后一句是“流涎聊合慰馋奴”。后来,太学馒头演变成了有名的“八宝馒头”,原来咸味的肉馅变成了甜味。

在宋代官场上,馒头是常见的食物。北宋时,王曾与孙冲同榜中进士,王曾中了状元,一路青云直上,当到了宰相。一年,孙冲的孙子孙京前来拜谒,王曾留孙京吃饭,对家中子弟道:“已留吃饭,安排馒头。”南宋名将张俊设宴招待高宗,列席的各级官员均有丰盛菜肴,其中就有“馒头五十个”。

王安石号称“拗相公”,为推行变法毫不留情,他衣食简单,不重仪表,自少时即如此。关于王安石不讲究饮食的段子,传于千古,如王安石每得新书,废寝忘食,必要读完,又喜食馒头,家人端上来时,如正在看文字,随手拿了取用,也不怎么嚼,如果馒头没蒸熟,他也不会发现。

馒头的馅儿除了羊肉馅、蟹黄馅外,还有素馅儿,宋代称“酸馅”。崇宁年间,酸馅又称“一包菜”(蔡),以讽刺宰相蔡京。每年正月初七,京都的富贵人家会在酸馅中放入小木片,其上书官品或吉祥字眼,寓意一路高升。

当时酸馅、荤馅的馒头,区分明显。北宋时,宰相章惇招待僧人净端吃素菜,自己吃荤。结果身边的人误将章惇的馒头放置净端前面。净端吃了后,坦然自若,丝毫不见异色。章惇吃了酸馅,知道出错了,就追问净端:“公何为食馒头?”净端却做高深状,缓缓道:“这是肉馅的馒头吗?我也奇怪酸馅怎会如此美味呢。”座中众人都惊叹为高僧,已不辨滋味。

宋人认为,馒头要在气血通畅时食用,不然则会终日不和。枢密学士张奎某年生病,请了些日子的病假。康复之后,与仁宗在便殿聊天。仁宗问:“因何得疾。”张奎回复道:“因食馒头。”仁宗发表感慨:“馒头岂是多食之物耶。”当时一些人的养生理念认为,应当少吃食物,才能健康。如张茂则每食不过粗饭一盏许,浓腻之物绝不吃,老而安宁,年八十余。张茂则常劝人:“旦少食,无大饱”。

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反对,如韩绛善吃,吃馒头时,一笼一笼取了食用,时人号称“韩馒头”。韩绛担任当涂太守时,年已七十余,须发如雪霜,而健啖不衰。

蟹肉馄饨嚼来香

今日中国北方流行的面食是水饺,南方如江苏苏州一带,则流行馄饨,在一些地区,将馄饨称为扁食,广东则称云吞,四川叫抄手。在今日中国,馄饨与饺子的界定明晰,馄饨皮是薄皮馅少,多用方皮,饺子皮厚馅多,多用圆皮。

而在古代中国,馄饨与今日的水饺是一码事,同样用圆皮包馅,同样是包成半月形,中间鼓,两头尖,边缘扁。就馄饨的起源,众说纷纭,迄今也没有统一说法。有资料显示,馄饨乃西来之物,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敦煌很早就接触到了馄饨,敦煌文书中即有馄饨的记录,如“空酒馄饨”。

馄饨传入中国后,很快流行开来,唐代时,长安萧家馄饨店吸引了诸多食客。据说,宰相韦巨源请皇帝吃馄饨时,还制作出了一种二十四种馅儿的“二十四气馄饨”。《岁时杂记》载,北宋时,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馎”之说。南宋时,临安喜欢吃馄饨,其中以丁香馄饨最为出名,“六部前丁香馄饨,此味精细尤佳”。临安馄饨之极品,一碗之内有十余味,被称为“百味馄饨”。

馄饨也是宫中常食之物,宋高宗时,御厨煮的馄饨不熟,皇帝吃了不满,将厨师下大理寺治罪。有入宫演戏的想搭救厨师,就让两名演出的优人扮作士人,相遇时互问出生年份,“一曰甲子生,一曰丙子生”。优人趁机向高宗道:“此二人皆合下大理。”高宗不解,询问缘由,道:“饺子、饼子(谐音甲子、丙子)皆生,与馄饨不熟者同罪耳。”高宗闻言大笑,也就原谅了御厨。

淳熙十四年九月,太上皇赵构在进早膳间“微中风”,原因据说是由吃馄饨而引发“胸膈欬壅”。医官王泾、马希古诊断后,认为高宗是“风痰”,用“人参汤进牛黄清心丸”等凉剂,同时让高宗“饮冰水”,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牛黄清心丸等药性过凉,让高宗“耗夺真气”,拖到十月八日,高宗去世。孝宗对于主治的王泾大为不满,要将他杀掉,但吴太后出面说情,认为如果杀人,恐此后医者不敢进药,改为杖二十,发配筠州。

蟹肉馄饨是南宋时的独创,北宋时,宫廷馄饨的主馅儿为羊肉。时至今日,在江南各地,仍然可品尝到蟹肉馄饨。江苏淮扬菜系里头,蟹黄汤包、蟹肉馄饨、蟹肉豆腐、蟹肉狮子头等,都是绝品佳肴。至金秋十月时,螃蟹膏黄,各路老饕,纷至沓来,大快朵颐。

宋代的馄饨馅料选用较杂,一些今日已不大见。宋人陈藻诗云“鸭肉馄饨看土俗”,吃鸭肉馄饨时,鸭肉要去鸭皮,这样不会有腥腻之感。此外还要配上蔬菜,以荠菜为最佳,既可吸鸭肉中的油,又可增添鲜美。民国时京剧演员马连良家中的夜宵名噪一时,其中就有鸭肉馄饨。此外,还有豆腐馄饨。宋时浙江鄞县人陈着吃了豆腐馄饨后感慨:“庖手馄饨匪一朝,馔素多品此为高。薄施豆腻佐皮软,省著椒香防乳消。”

说的这里可能就有人要问了,那宋代有没有今日意义上的饺子呢?答案是肯定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时,便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此外,还有“驼峰角子”。在宋代,每五日一次,文武朝官就要到内殿参见皇帝一次,称为“大起居”。参见时,宰相于垂拱殿隔门外东廊庐中,三帅在庭下应诺。大殿上卷帘及半,天子起身答礼,拜见完毕会有御宴。御宴喝毕三盏酒,看完歌舞等才进下酒菜,其中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等。

此处的“双下驼峰角子”,其实就是宋代的饺子,角子比饺子大好几倍,所谓“双下”,推测应是有荤馅、素馅之分。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招待金国使者的食物中,也有“双下角子”。“驼峰”,应该是角子的形状,中间凸起,两边捏成角儿的类似饺子模样的面食。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录了“驼峰角儿”的制作方法:以二斤半面,放入酥十两或猪羊油各半,以冷水和盐少许搅拌,再擀制成皮,包入炒熟的馅儿,捏出形状,入炉煎熟。肉馅之外,驼峰角儿也可以用素馅。

太平毕罗与髓饼

毕罗,是古代的一种饼食。唐《资暇集》云:“毕罗者,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唐人这段记录,描绘了毕罗的来历。毕罗通过中亚传入,被列为胡食,系由外部传入中土的食物。毕罗是外来语,源自波斯,是一种有馅儿的薄饼。毕罗与胡饼的不同在于,胡饼是烤制而成的,毕罗则不然。唐代的樱桃毕罗,放入樱桃,其色不变,如果是烤制,则樱桃必然要变色。毕罗的制作方法大体上应该是蒸,今日青海还保存有“黑油八罗”,即是蒸了食用。

宋代有一种蒸制面食“玉灌肺”,就是由毕罗发展而来,这种食物是皇家的御用点心之一。《山家清供》记录了制作“玉灌肺”的配方:将真粉、油饼、芝麻、松子、胡桃、萝,六味拌和成卷,入蒸熟,随后切作供食,滋味美妙。宋代宫廷特意为这道点心取了个别致的名字——“御爱玉灌肺”,以此表示宫廷崇俭,不嗜杀之意。

在唐代,人们不管贵贱都爱食用毕罗,翰林学士赐食时就有此物。天宝中,进士分为东西棚,各有声势,稍寒碜的进士,多会于酒楼食毕罗。在天宝年间,以文学素养为官的文学官僚团体,与具备财经技能的技术官僚团体彼此对峙,互相看不上眼。朝堂中的分歧,也波及进士,于是分为东西棚,穷酸者则大吃毕罗。

唐代时,市面有较多专门卖毕罗的店铺。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有两个故事,即与毕罗有关。一个故事中,说大唐长安有一年轻人,喜欢吃猫,常常偷宰街坊的猫。后来黑白无常找上门来,对他说猫儿们在阎王那里告了一状,阎王让他马上就死。他大惊,求无常鬼放过他,无常不理,于是他把这两个鬼带到一家毕罗店,点了几份毕罗请无常一起吃。哪知毕罗刚端上来,两个无常立马不见了。原来毕罗里面有大蒜,而鬼最怕大蒜,所以一闻见蒜味儿就跑。

另一个故事中,还是大唐长安,有个人患有很严重的梦游症,睡梦中请朋友下馆子吃毕罗。梦醒以后,此人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外面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梦里去的那家饭馆的小伙计来催账。此人明白过来:原来刚才不是梦,是真的去吃毕罗了。他问小伙计:“我们吃了多少?”伙计说:“您吃了二斤,您朋友一口没吃,可能他嫌我们做的毕罗放蒜放得太多了。”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在馅中,常会放大量的蒜末。

在唐代面食的基础上,宋代的面食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以饼类为例,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饼。制饼店规模浩大。开封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制饼规模最大,每家五十多炉,一起烙饼,声势浩大。汴京的饼店主要有油饼店和胡饼店,油饼店卖蒸饼、糖饼,胡饼店则卖饼、宽焦、侧厚、满麻等。至于毕罗,则被归入到胡饼店中。

毕罗在宋代很受大众欢迎,《太平圣惠方》中录有“猪肝毕罗”“羊肾毕罗”“羊肝毕罗”等馅饼,乃是将各种动物内脏作为毕罗馅料。当时朝廷宴请金国使者的食单上,就有十几种面点,其中就有“太平毕罗”,之所以称太平毕罗,是为了讨个吉利而已。

宋代还有一种流行的面制品——髓饼。它与胡饼的区别,在于制作时加入了脂蜜拌合,比较珍贵,所以将它从胡饼中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一种饼。髓饼乃是从印度传入,在早期佛教中即有记录。鸠摩罗什精通中文,在翻译《大智度论》时,将其意译为“髓饼”,而不是如毕罗这般直译,此后也被采纳。

诸多面食中,后世的包子之名,亦是源自宋代。宋人记录:“王皙则追求精细,食包子至二三枚乃止”。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录了各种面食,包子有:细馅大包子、水晶包儿、笋肉包儿、虾鱼包儿、江鱼包儿、蟹肉包儿、鹅鸭包儿等。馒头有:四色馒头、生馅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夹儿有:鹅眉夹儿、细馅夹儿、笋肉夹儿、油夹儿、金铤夹儿、江鱼夹儿等。

夹儿类似后世的三明治——将实心的蒸饼切开,夹入各种馅料食用。宋代还有兜子,不将馅料包死,顶部攒成花状,露出馅料,类似今日烧卖。兜子种类较多,如四色兜子、决明兜子、鱼兜子等。兜子到了清代,名字变为烧卖,状如石榴,其首绽开,中裹肉馅,外皮甚薄。

结语

说到这里可能有不少人都已经饿了,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各种饮食发明数不胜数,大部分也都流传到现在,只是名称和做法稍有改变,更加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和胃口,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高潮,其不仅在经济和政治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饮食方面,也为承接前代,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饮食文化。

如果觉得《食在大宋 中国古代面食的巅峰(宋朝的饮食文化)》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