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江苏镇江食俗三怪:肴肉不当菜 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

2023-07-0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34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江苏镇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千多年厚重文化的底蕴,同时造就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内容,极富地域特色。流传数百年的“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就是民众熟悉的镇江“三怪” 饮食民谚。它已经成为古城镇江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城市名片”。肴肉为何不当菜?香醋为何摆不坏?面锅里为何煮锅盖?

一怪:肴肉不当菜

肴肉,是用猪之前蹄肉加入适量盐和硝腌渍烹制而成的菜肴,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都加工制做,许多人都爱食用,偏偏到了镇江就出现“肴肉不当菜” 的怪事,其实这是古城镇江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据《清稗类钞饮食类》里记载:“镇江人之啜茶,必佐以肴。肴以猪豚为之,先渍以盐,使其味略咸,色白如水晶,切之成块,于饮茗时佐之,甚可口,不觉之有脂肪也。”所谓“啜茶”, 是指镇江人有晨起上茶馆吃早茶的习惯,一壶清茶、一盘肴肉、一碟香醋,再加些许姜丝,一边品茶,一边醮着香醋,佐以姜丝吃肴肉,这茶、醋、姜、肴肉四香齐入口,独特的美味,独特的口感,美不胜收,回味无穷,享受的是一种口福,全然忘记肴肉是一道菜了。

“肴肉不当菜”说它是一怪,其实是一种精彩,是极具镇江地方饮食文化的精道。镇江肴肉用料讲究,经过大小十三道工序精工细作,具有“香、鲜、酥、嫩、美” 五大特色,精肉香酥,食不塞牙;肥肉去脂,食之不腻;香气独特,鲜味诱人;皮白肉红,卤冻透明,光滑晶莹,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因而赢得“水晶肴蹄” 的美称。食用时,可以按照肴蹄的不同部位,切成不同的形状。前蹄爪上部的两块肉,切成片状,形如眼镜,食之筋纤柔软,鲜香味美,名曰“眼镜肴”;前蹄爪旁的肉,切下来弯如玉带,其肉极嫩,入口即化,清香可口,名曰“玉带肴”; 前蹄爪上的走瓜肉,肥瘦兼有,鲜美爽口,名曰“东坡肴”;那一块连着一根细骨的净瘦肉,口感特好,名曰“玉棒肴”。不同部位的肴肉,有着不同的口感和不同的美味,难怪有位名士品尝了镇江肴肉后留下一首诗:“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二怪:香醋摆不坏

我国有四大名醋之说,除了镇江香醋之外,还有山西老陈醋、四川保宁醋和福建永春老醋。四大名醋各有特色,各展其长。早在2600年前,镇江就有酿造醋的作坊了,据民间传说,镇江香醋是杜康的儿子酿造出来的,并流传有“杜康造酒儿造醋”的故事。

镇江香醋具有“酸而不涩,香而微甜,醇厚鲜美,色泽透明,愈存愈香”的特点,绽放了“醋酸飘香” 的异彩。北宋著名诗人、美食家苏轼曾十一次到镇江,他在焦山品尝鲥鱼之余,激情书写了“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的诗篇,道出了他对镇江香醋和鲥鱼的钟爱。

镇江香醋为什么摆不坏?由于精选了粒大、浑圆、晶莹润白的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严格的生产工艺,历经酿酒、制醋醅、淋醋三大过程、40多道工序、60多天的精心酿制而成。镇江香醋融“色、香、酸、醇、鲜、浓” 六大特色于一体,始终保持了夏日不霉,冬日不冻,久摆不腐,越陈越香的奇特品质。因此《中国医药大典》早有定说:“醋产浙江杭绍为最佳,实则以江苏镇江为最。”

三怪:面锅里煮锅盖

锅盖面,是一种在面锅里煮着锅盖的面条。待面锅里面汤沸腾翻滚时,投入一把把面条,小小的木质锅盖往面条上一盖,小锅盖漂浮在面汤上面,可谓是大锅小盖与面条同煮。这样的做法,水气圆,面汤不会溢出,既透气又散热,煮熟的面条不粘不黏,不散不乱,便于迅速准确地逐份捞入面碗。面汤上有浮沫时,清除起来方便,不会使面汤混浊,面条也易于成熟入味。待面汤再度翻滚,用凉水一激,便可取出锅盖,捞出面条。其后,再将荤的素的配料(或叫浇头)放入笊篱,入面锅氽熟,放于面条之上,随即加放各种调料,一碗色香诱人、味美可口的锅盖面便做好了。这种面条不硬不烂,滑润爽口,特别有筋道。如若汤面上配以鳝鱼丝或刀鱼羹、香干丝作浇头,更是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有关锅盖面的起源,还有个故事。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镇江城里开了一家伙面店,店主叫张嫂子,名气顶大。有一年,乾隆爷下江南到了镇江,微服私访,只带了一名随从太监,来到了张嫂子伙面店,也算慕名而来。二人一落座,随从就传下话,点了镇江伙面尝尝。不知是因为乾隆爷来得早,还是张嫂子营业迟,这边面锅里的水还未烧开,那边丈夫的面条也未擀好。随从见迟迟不上面条,就进来催促。张嫂子赶快催丈夫用刀切面,自己又给灶里添了一把柴。很快,面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条也切好了,正抓起一把面条往锅里放。正赶上随从又进来催,张嫂子边回话边急忙盖锅盖。忙乱中,竟把灶上汤罐的小盖子放进面锅。小锅盖漂浮在面汤上,没等张嫂子放好调料,面锅里水又沸腾了,快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忙舀了两勺汤罐里的凉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水再一开,张嫂子就小竹笊篱和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配好了浇头。

张嫂子正想将面条端出去,那随从一手接了过去。忙碌了一阵子的张嫂子倚在门旁,想听听外面顾客的反应,直听得那人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张嫂子正欲转身去锅边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爷踱步进来,走到灶台边看张嫂子下面。突然,乾隆爷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错把小锅盖当成大锅盖了。正在这时,丈夫也过来说:“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条味道特别好,你加了什么好调料了?”张嫂子指着那小锅盖说:“恐怕就是因为面锅里煮锅盖吧!”锅盖面的美名从此得下,其制作方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从此,这家面店把大锅盖换成了小锅盖,首创了面锅里煮锅盖的“锅盖面”。别的面店也纷纷效仿,锅盖面出了名,便成为镇江一“怪”。镇江锅盖面,自古以来平民百姓爱吃,达官显贵也爱吃,土生土长的镇江人爱吃,外地人也慕名寻访一饱口福。

如果觉得《江苏镇江食俗三怪:肴肉不当菜 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