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代门前立旗杆有讲究吗

2023-07-15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170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竖旗杆在古代很普遍,古代的衙门,私人官邸,甚至军营门前都有旗杆,只不过旗杆和旗子的数量和颜色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对于家族来说,石旗杆也不是随意可竖的,它是家族的荣耀与标志。想要竖旗杆只有通过科举合做官。竖旗杆不光可以光耀门庭,还可以可以激励后人积极进取。

如果本家族的人若考上“进士”, 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第”的匾额外,还要请名工匠精选石料,制作石旗杆,竖立于家族宗庙前,以示显耀、铭念,激励后人奋发进取。到了清朝中后期,除进士外,考上举人、贡生等有功名的人,也可竖石旗杆。

所以每有秀才前往省城参加乡试时,其家人就会按照体例:预先在本家族的祠堂或祖厝面前,建置两个对向模样相同的竖旗杆石座,同时雇请工匠等制作蓝杆和黄旗等,意在鼓励秀才赴考之前的雄心壮志!

秀才临赴考之前,制作完毕的旗杆、黄旗等,不得悬挂,应收藏家中,不得露面。这二根旗杆代别称为“楣”,考上了旗杆就不动了,考不上就要放倒旗杆就是倒楣。后来“倒楣”后来就写成了“倒霉”,这就是倒霉一词最初的来历。

当高中文举人或武举人之后,其家人聘请石雕匠前来用阴文镌刻文字。例如前黄镇前黄村武解元黄开先,其右夹石板中部镌刻“清世宗雍正十年壬子科武解元”,左夹石板镌刻“黄开先立于清世宗雍正十年”。其他的中举者依此类推。

旗杆有文旗杆和武旗杆之分,文旗杆顶部多雕成笔锋,中部多写着官名,底部旗杆石多为尖头武旗杆顶部多为刀戟或鹰虎之状,中间只写姓或印的图案,底部旗杆石多为平头,其余部分雕刻并雕有龙凤呈祥、狮虎相争、“祥云”等吉祥图案。

文旗杆上部两个铁圈下面紧挨旗杆而箍挂一个或两个很像明朝官帽造型的斗,斗是计量粮食的器具,十“升”就是一斗,寓意为祝贺主人“官运亨通”、一次次“高升”。若是高中举人,又高中进士,就在旗杆上的“斗”上面再箍挂一个“斗”。

秀才贡生和举人进士的也有区分,举人、进士无须垫础石,由两块稍长对称上、下各凿穿一孔的竖旗杆夹石板(底部深埋地下,两板之间垒石块至石孔下面的一段距离)而矗立砌成。

贡生则要加垫础石,且长方形垫石板必须改为圆形垫石板,垫石板在下,垫板在上,也不准在旗杆上箍挂类似官帽的斗,旗杆石有圆的(贡生)、方的,还有扁的,都有严格的规定,二品以上的官员才可用扁型的旗杆石。

当然树不树旗杆还与家庭而异,部分家庭因贫困潦倒,无力出资,再者宗族实力不强,甚至没有祠堂祖厝,就不能竖立旗杆了。

晚清时期,例贡生的增多,竖立功名旗杆的排场也加大,首先请石匠做旗杆夹、木匠做旗杆等,然后请唢呐班吹奏,最后宴请官员、嘉宾、族老、亲戚等等

古代门前立旗杆有讲究吗

费县民间曾经有“竖旗杆”的习俗,是指男孩长大成人、开始顶门立户的时候所举行的一种成人仪式。旗杆竖起来,表示这户人家的男孩已经成人,可以自己“立门户”了。用现代法律名词来解释,就是他已经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了。

《费县民间文学集成(故事卷)》有一篇《公鸡爹》,这样讲述“竖旗杆”:“十几年过去了,儿子长大了要竖旗杆。可怎么也竖不起来,怎样拜神也竖不起来。……‘娘呀,我竖不起旗杆,怎么立门户呢你告诉我,我父亲是谁呀’……男孩对鸡头叫了声‘爹’,旗杆一下子就竖起来了。后来这男孩还做了状元呢!”

“竖旗杆”是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明清时期非常盛行。读书人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一根旗杆,这根旗杆称为“楣”。揭榜之时,如果谁家的书生榜上有名,门前的旗杆就可以照竖不误如果名落孙山,这名书生的家人就会把自家门前的旗杆放倒、撤去,称为“倒楣”(即“倒霉”),以激励书生不忘雪耻、从头再来。

旗杆由杆座、杆身、杆头三部分组成。杆座左右由夹杆石上下榫口套牢固定夹杆石以上为杆身,一般选用杉木制成,圆柱形,长度约有15米,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旗杆的上端有一个官帽造型的旗杆斗,上宽下窄,酷似 量粮食的器具“升”(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寓意“步步高升”。

有的地方则是在书生考中之后才会“竖旗杆”。《儒林外史》第五回讲到:“想起还是前年出贡竖旗杆,在他家扰过一席。”文后为“出贡竖旗杆”所做的一段注释是:“科举时代,秀才取得贡生资格后,就可以和举人、进士一样,在宗祠或家门前面竖起旗杆,表示‘荣宗耀祖,改换门庭

如果觉得《古代门前立旗杆有讲究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